鼓楼实验中学
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家教百科
鼓实 • 孙汉洲校长家教论坛:《孔子教做人》第二讲

作者:glsyxx 发布时间:17-11-28

第二讲 精神赡养更重要

      《常回家看看》,一度唱红神州,原因就在于它表现出了真挚的亲情。父母老了,需要赡养,物质的,精神的。某种程度上,精神赡养比物质赡养更重要。老人未减的爱心需要领会,老人的寂寞需要慰藉,老人的爱好需要尊重。只有如此,才堪称为“孝”。抛弃精神赡养,纵使物质供养丰厚,也与饲养犬马没有什么区别!——孔子如是说。


    赡养老人,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,是人类共同的道德规范,它不社会形态的变化,民族的不同而改变。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,对赡养老人问题特别重视。“老有所养”,是历来思想家的理想,也是政治家的奋斗目标。目前,党和各级政府也非常重视这个问题。从宪法到各种乡规民约,乃至党的文件,都把“赡养老人”规定为子女的义务。不少地区党组织在每年一度的冬训时,便把“不能赡养父母”作为不合格党员的标准之一。因而,当前我们的国家中,公开遗弃老人,不履行赡养义务的现象虽然没有杜绝,但所见极少。不过,有一种倾向需要注意:不少人只注重物质上的赡养,而忽视了精神上的赡养!

    关于精神赡养问题,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非常重视。他认为,事奉父母要以“礼”。如果不以礼事奉父母,只重物质供养,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牛马就没有什么不同了。孔子的看法,是很深刻的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精神赡养比物质赡养更重要。

    有关专家研究成果也表明:精神赡养对于老人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。美国心理学家摩根曾对纽约的退休老人作过调查,凡是子女或晚辈经常给予宽慰体贴,关系协调者,比那些很少得到宽慰的老人有更多的幸福感。这种幸福感对身心健康颇有裨益,由于心情舒畅,体内的新陈代谢和神经调节处于良好水平,因而能够延年益寿。反之,那些得不到晚辈的敬重,老年孤独者,容易产生不良心理。这种不良心理对很多老年性疾病的发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。

从我国的社会发展状况来看,精神赡养的问题越来越突出。一是人口老龄化现象愈来愈严重。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们的平均寿命增加,社会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越来越大;家庭人口中的老年人比例也愈来愈大。有些家庭,一对年轻夫妇,却要承担四个乃至五六个老人的赡养义务。这些老人们需要得到子女儿孙的关心、宽慰,而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,那些年轻的子女们为事业奔忙,很少有时间与老年人相处。他们有时拿出“票子”,解决物质问题,至于精神赡养问题,则无暇顾及。当然,也不排除有些人,他们是有“暇”阶层,但他们认为,只要给足了生活费就够了,至于其他问题,则无须多虑。

    基于这种现实,我们必须大力提倡孔子的主张,要求子女高度认识精神赡养的重要性,并通过各种手段,提高子女对父母精神赡养的自觉性。有人讲过这样一个笑话,一个干部在村民会上对年轻人讲:“你们对待父母应该像对待儿女一样。”这个笑话很短,“作者”的原意是讽刺那位干部不会说话。其实,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,这何尝不是一句深含哲理的话。试看今日之世界,中国人有谁不爱子女如命?如果每个成员都像爱子女那样来爱父母,不仅关心其物质需要,而且关心其喜怒哀乐,百般讨好,百般满足,那么,老年人赡养问题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,就迎刃而解了。

1999年春节晚会,《常回家看看》一下子唱红神州,原因何在?就在于它表现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好感情,为广大听众所接受。回家看看,那是对父母的精神赡养!在外工作的子女们,何妨常回家看看!

【原文】

       孟懿子问孝。子曰:“无违。”樊迟御,子告之曰:“孟孙问孝于我,我对曰‘无违’。”樊迟曰:“何谓也?”子曰:“生,事之以礼;死,葬之以礼,祭之以礼。”(《论语·为政》)

        子游问孝。子曰:“今之孝者,是谓能养。至于犬马,皆能有养。不敬,何以别乎?(《论语·为政》)

【译文】

       孟懿子向孔子请教孝道。孔子说:“孝就是不要违背礼节。”樊迟替孔子赶车,孔子便告诉樊迟说:“孟孙向我请教孝道问题,我告诉他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节。”樊迟听了有些不解,又问道:“这是什么意思?”孔子说:“父母活着的时候,按礼节侍奉他们,去世后按礼节安葬他们,按礼节祭祀他们。”

        子游请教孔子关于孝道的问题。孔子说:“现在所谓孝子,只认为能够在物质上供养就行了。要知道,就连狗、马也能够得到饲养。假如对父母没有孝敬之心,那么,供养父母与饲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?”